行业资讯

新网银行党委书记江海:后疫情时代银行转型思考

新网银行成立于2016年12月28日,是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四川首家民营银行、全国第三家全在线运营的数字银行,总部位于成都高新区,注册资本30亿元。以建设“新一代互联网银行”为愿景,以“普存小贷、移动互联、普惠补位、线上线下”为经营方针,致力于为中国互联网活力人群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努力成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长尾市场的服务者、大中型主流银行的补位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包容思想”的精品银行。


作为四川第一家互联网银行,江海与当初亲手搭建的高级管理团队一起带领新网银行在三年时间发放了超过1亿笔小额普惠金融贷款,完成年度净利润超10亿的经营指标,创设和服务了超过1000亿的在管信贷资产规模。


一、新网银行的普惠创新


微信图片_20200902115219.jpg


01-建立并验证了全在线实时信贷决策能力

新网银行根据线上展业需要,搭建了基于分布式计算的高可用、高稳定的信息系统,并在国内第一批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应用于信贷业务实践,搭建起了一套全在线的实时风控决策体系。自主研发的反欺诈系统,综合运用人脸识别、生物探针、设备指纹、关联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反欺诈分析判断,可并发执行数千条反欺诈规则并实现毫秒级响应。


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九大类智能风控模型,包含近千个信息维度、近千个数据字段,能够精准进行客户全方位画像。基于强有力技术支撑,新网银行的信贷业务实现了全程线上化、数据化、自动化处理,信贷审批平均用时仅40秒,日批核贷款峰值超过33万笔。


02-推出了精准定位、客户认可的创新金融产品

新网银行以普惠补位为市场定位,主要面向提供碎片化、高可得的普惠金融服务。开业首年,重点针对居民消费信贷业务的痛点,开发了国内第一款全在线办理、秒申秒用、随借随还的银行云授信产品——“好人贷”。


新网银行采用 “单渠道、多入口”的业务策略,为客户提供实时响应的7*24小时在线信贷服务,通过电子进件、线上作业、自动审批的作业模式,大幅降低了边际作业成本和客户的申贷成本,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可得性。


客户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任何时候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贷款申请,且能够实现秒申秒用,随借随还。


03-初步形成了广泛连接、合作共赢的发展生态

新网银行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自身条件等因素,确定了开放的平台战略,着力打造“万能连接器”,在金融各参与方之间起到信用纽带的作用,提高金融要素的匹配效率,平滑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降低资金资产对接的风险溢价。


一方面,为合作机构提供多种接入方式,供其根据自身情况,快速进行金融模块的个性化组装。


另一方面,也为大量面临“转型烦恼”的中小银行提供金融科技能力“百宝工具箱”,通过标准化、工具化的赋能输出,与其共享金融科技能力,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上百家中小银行朋友圈。


04-搭建了高度专业、创新活跃的专业人才队伍

新网银行通过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聘,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专业人士、IT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


新网银行通过打造“有温度的银行”,用事业、机制、文化和情感留人,让员工全方位有“尊严感”“获得感”,各方面专业人才各展所长、聚合创新,形成了活跃的创新文化氛围。


新网银行在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领域共形成、提交各项技术专利,这些技术的开发、运用,有力支撑了新网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和技术护城河的建立。


二、互联网普惠银行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银行


【节选自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裴熔熔 文)8月1日,2020(第十六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启动仪式暨五道口中原金融大讲堂现场,新网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江海分享内容】


新网银行作为继腾讯微众银行和阿里网商银行之后的第三家民营银行,可以说自带数据驱动的基因,也是中西部首家互联网银行。在江海看来,疫情确认和强化了数字化转型这个趋势,零接触银行的技术变革正呼啸而来,未来金融市场将呈现五大新的变化。


01-由重要变必要,疫情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

“这次疫情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可能不再有后疫情时代,而是常疫情时代。蝙蝠效应,成为任何商业组织谋划变革必须考虑的重大风险变量。”江海开门见山,分享了他的思考。


所谓蝙蝠效应,是指世界上某个地区产生一起突发事件,以此事件为导火索,在国际公共卫生、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政治、国际产业链等领域,迅速产生波及全球的破坏性连锁反应。


在江海看来,在如今人类高度关联命运共同体的情况下,蝙蝠效应的发生可能会越来越频繁,深刻影响各个产业的形态,谋划变革成为必然。


“此次疫情让行业发展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面是在线商业实现井喷式发展,而另一面,所有具有密闭空间性和人员聚集性的行业和业态都遭遇了持续的打击。银行业也不例外。”江海认为,疫情让银行多网点的分销体系、大集中的信贷审批和科技开发模式都受到挑战,让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由重要变成了必要。新冠肺炎疫情不是改变了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是确认和强化了数字化转型这个趋势,零接触银行的技术变革呼啸而来。


与此同时,监管也在此次疫情中主动拥抱了数字化的大趋势,例如,打破了远程开户的坚冰、缩减了现钞流通、加速出台了互联网贷款新规。


“互联网贷款新规的出台其实超越了整个业界的预期和共识,所以我们感觉到监管也认识到这样一个趋势,正在加快推动银行业向应对疫情的常态化时代做转型。”由此他认为,在这些驱使之下,银行未来会越来越从具象的、特定的时间空间相关联的场所,变成泛在的、放在云端的伸手可得、随时可用的服务。


02-风控方法论出现代际跃升,依靠行为数据决策时代到来

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有两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风控与获客。

在江海看来,在银行传统业务模式中,无论是toB还是toC,都非常简单,即以财务数据为依托,做一个简单的现金流预测模型,能覆盖就贷,如果不能就不贷。


“但这有个弊端。我们会发现,财务数据只是一个结果数据,只有几个可以评价的维度,具有低维、低频、延滞、低可信的特点,具有较粗的颗粒度。用了这个模型就会发现,我们往往只能对B端少数头部企业和C端非常优质的客群提供信贷,这也是为什么贷款会这么难,因为方法论出了问题。”江海说。

     

与此同时,5G网络兴起,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始大规模普及,短短几年,超过十亿人7×24小时的数据在网络中留痕与沉淀,无数高维、高频、实时、高可信的行为数据产生,这让银行依据个人行为数据进行高度关联复杂变量的决策成为可能。“这种变革已经产生,银行数字化新基建设施逐渐完备,零售金融风控的方法论出现了代际跃升,风控要素从财务数据变为行为数据,toB依靠行为数据决策时代即将来临。”


江海认为,未来银行评判一个企业,将改变过去单一主体决策的逻辑,从一个产业链条去观察企业全生命周期实时的生产行为、销售行为和财务的数据状况,从整体进行关联决策。


而与此同时,随着金融科技浪潮来袭,城乡客群之间的数据鸿沟正在被填平,各类客群的数据饱和程度使数字化风控已经具备技术条件;数字化风控的大样本量和样本的广覆盖面,也能够弥补长周期性的不足,进而打破大数据风控没有经历长周期检验的质疑,为数字化风控提供了诸多可能。 


对于获客,江海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现在我们会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如果一个互联网企业有几千万的客户,在几年前估值是很高的,但现在明显下降了。这是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多头授信、客户重叠的比例正迅速升高,线上流量的金融价值正在加速打折。” 

   

基于此,他认为,未来更加优质和广谱的金融流量,在“大行”而不在巨头,在线下而不在线上。银行业数字化营销的核心,是要把休眠客户转化为激活客户,把交易类客户转化成资产类客户,把线下客户转化成线上客户。


03-未来金融市场或迎新变化,零售业务将出现急剧分化

当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为银行风控和获客带来无限可能,未来的金融市场将出现哪些值得期待的变化?江海分享了他的答案:


首先是“全民授信”时代即将到来。“从现在每个月征信报告的报送量、每年ETC的申请量能看到,信贷用户的增长量是十分可观的。而互联网贷款新规的出台,允许适度跨区域作业,这意味着一切资源都将是公有的。”由此江海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内,我国所有具有正常工作的客群都会获得一份授信,获得信贷服务不再是少数人(头部客群)的“奢侈品”,而会成为多数人(长尾客群)的“快消品”。“人人都有云授信”这个普惠金融的终极愿景即将成为透明的未来。


其次是未来的零售金融市场将出现急剧分化的马太效应。对公业务仍可能是条块分割的格局,而零售业务会出现“赢家通吃”的趋势,全国性大型银行凭借价格优势有望赢得零售金融的下半场。


再次,线下获客、线上作业的O2O模式,有望成为银行业零售转型的主流。所有的一切交给线上进行自动化处理,即使是线下获客,也将由客户经理把线下客户资源数字化,银行把用户流量私域化。


除此之外,人机结合的审批模式,将成为银行业面向数据相对非饱和的客群实现精准授信的优先方案;尖端金融科技将从少数巨头拥有的专利变为银行普遍拥有的技术红利。数字化风控、自动化审批将迅速成为行业标配。


“总结来看,数字金融的应用会带来这几个新变化:一是全在线业务,打破银行作业的空间限制,让在线授信、远程授信成为可能;二是全实时业务,让秒审秒贷成为现实;三是全客群业务,人人授信;四是高精度授信,提升银行服务的精细化程度,让千人千面、风险定价成为可能。”江海说。

(来源 | 中小银行联合驻沪秘书处)